「埃希菌属」有六个种,其中「大肠埃希菌」(E.coli)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菌种。

生物学性状

G-,杆菌。

周身鞭毛。

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肠外感染菌株有多糖微荚膜。

兼性厌氧

发酵葡萄糖和乳糖

IMViC(+±-)

致病性

致病物质

  • 黏附素

  • 外毒素

相关感染

肠道外感染

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和「化脓性感染」最常见。

化脓性感染包括「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败血症」等。

肠道感染

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肠胃炎。主要有五种类型:

  • ETEC
  • EIEC
  • EPEC
  • EHEC
  • EAEC
  1.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致病物质主要是「肠毒素」(包括LT和ST)和「定植因子」。
    常引起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
  2.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容易被误诊为志贺菌。
    不产生肠毒素。
  3.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
    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
    不产生肠毒素。
    黏附于微绒毛,导致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水样腹泻。
  4.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亦称「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VTEC)。
    引起「散发性或爆发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致病物质为「志贺样毒素」(vero毒素)。
  5.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
    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伴脱水,偶有血便。
    不侵袭细胞。
    致病物质为「菌毛」和「外毒素」。
菌株 作用部位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ETEC 小肠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LT和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
EPEC 小肠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 组织病理变化,伴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和腹泻
EAEC 小肠 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呕吐,脱水,低热 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伴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液体吸收下降
EHEC 大肠 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tx-1或Stx-1I,中断蛋白质合成;A/E损伤,伴小肠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
EIEC 大肠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发热 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检查

样品中大肠埃希菌越多,表示样品被粪便污染越严重,也表明样品中存在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